直覺,預感,就是我稱為「味道」的東西。味道之於嗅覺,是天生人成的本能反應。既然是與生俱來的,自然會有高下差別,像狗的嗅覺比人類敏銳一百倍,愛乾淨的人就是聞的到臭味。那麼是否能靠後天鍛鍊提高敏銳度?可以,廚師是這樣,茶道是這樣,任何一項技能都需要靠後天的努力提升,只是每個人能提高多少,會有程度的不同而已。



但,聞的到味道是一回事,判斷是什麼味道又是一回事。比方瓦斯漏氣,鼻子靈敏的人馬上聞到怪味,但如果沒有聞過瓦斯,他怎麼知道那是瓦斯的氣味?一鍋滋補養身的中藥雞湯冒著熱騰騰的香氣,但又能有幾個人知道,裡面放了什麼藥材?到人家家裡作客,女主人端出榴鰱卻以為她放屁,那還不尷尬失禮的緊?判斷味道需要專業,需要經驗,聞到味道需要敏銳,需要鍛鍊。比方電話鈴響,你有什麼感覺?知道是誰打來的嗎?如果你在每通電話鈴響前就能隱約感覺到是誰打來的,那就是直覺,是預感,就是敏銳的人,如果只是呆然沒反應,你的敏銳度就差了點。如果在電話鈴響的幾秒鐘內,你會思考、會歸納,比方這個時間誰會打來?大概是誰要找我?這就是判斷,就是經驗。直覺會錯,判斷會失誤,攸關程度。



那麼愛情到底有什麼味道?



喜歡,不喜歡,有搞頭,沒搞頭,會來電,不會來電,合,不合,湊的上,湊不上。什麼是強?我只要看見一個人,就知道這個人會不會喜歡我,有沒有搞頭,會不會來電。或者冷眼旁觀,只要看過男女主角,就知道目前狀況怎樣,未來會如何,甚至一堆人聚在一起,在什麼都不說的情況下,我也知道誰對誰有意思。那是一種直覺,一種預感,接著判斷,接著思考,就像看見中國信託的櫃臺小姐、上課坐我旁邊的學姐一樣。一個事件的對與錯,我聞的到,一個表情、一個動作、一句話的背後意義,我感覺得到,就像之前說的,我不猜,因為我知道。就像聞到花香,幾乎同一秒就能判斷是玫瑰花或者蘭花(或者不知道是什麼花),那是反射動作。愛情的味道啊…有些時候明知很苦,很辣,就是忍不住想嚐。



怎麼鍛鍊,才聞的到愛情的味道?要有多少經驗,才能在第一眼就知道她會不會喜歡我?又需要多少歲月,才能不被她的言語舉動搞的心神不寧東猜西想?在進行努力之前,必須先牢記一句話:「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」。我的愛情理論,大半是建立在當「職業丘比特」的時候,我代筆時寫的情書也比為自己寫的多。因為冷眼旁觀愛情,所以沒有情緒好惡來影響判斷,因為客觀分析驗證,所以更能幫助歸納。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,如果你不能冷靜客觀,直覺就會偏差,判斷就會失准。比方這次亞洲盃棒球賽,明明知道日本實力強太多,那些球評卻還癡癡的認為台灣會贏,拿什麼陳金峰在大聯盟打的到快速球、許銘傑在西武瞭解對手實力、K金劍客等不容小覷,這就是當局者迷,明知不可能,還要在不可能中尋找自我解嘲的理由。當愛到頭昏眼花的時候,還能記得冷靜嗎?還能判斷嗎?這就是明明很明顯的事情你們會看不清楚,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你們卻搞不懂的原因,入局了,迷了,連方向都沒有了,鼻子裡只剩她的髮香,還能聞什麼。給你們一句張愛玲的台詞:「再愛我都可以不要。」不管我是不是已經愛到走到哪裡都想著她,我還是能強迫自己把情緒和理智分離,我知道那種很想贏、很心急的焦慮,但不冷靜什麼都看不到。就像在重量級的擂臺上一樣,看不清對手如雨的拳路,猜不到下一次攻擊的瞬間,就是被ko。想贏靠的不是心情,靠的是實力,怎麼樣能發揮最大的實力?冷靜。所以我算命的時候,最討厭人家在旁邊雜雜念提供那個人的情報,我是預言家,多給我情報,只會影響我的判斷。



敏銳度怎麼鍛鍊?怎樣強化預感?兩個步驟:觀察,問。你是否悠閒的在café’ shop內觀察過行人道上往來的人群?腳步倉促的,臉上有什麼表情?她有什麼事走的這麼急?遲到了?生氣了?內急了?開心的?還是她的步履就是這調調?坐在你對面看書的女孩,幾歲?打哪來?等人或者自己一個人?什麼行業什麼星座,現在是什麼心情?觀察就是這回事,「觀其眸子,人焉廋哉」,這些「觀察」,必定會產生許多「猜測」,猜他自言自語什麼,猜他為什麼打這經過,熟識的人也可以觀察,猜他這個表情是不是有心事?這個動作是不是煩躁?那句話是不是有意?她的那種眼神是不是鄙棄?那個神色是不是逃避?猜久了,會練出一個功夫,就是「快猜」,猜到熟練自然能下意識反應的去猜測、聯想(知道「猜」為什麼是無聊時的消遣了吧)。接著就是問,猜後不問,你怎麼知道猜的答案正不正確?電話鈴響,猜,驗證,電話鈴響,再猜,再驗證,直覺靠這樣鍛鍊。看著這個眼神猜她的心思,然後問,看到另一個人有這樣的眼神,再問,越好的問句越能得到精確的答案,不過答案需要過濾。比方問:「有心事?」一般人下意識會回答:「沒有,只是發呆。」這就不是好的問句,要問:「在想什麼?」會回答:「沒啦,只是發呆。」或者:「喔,有一點事。」至於發呆等不等於有心事,靠的是判斷。懷疑雖是追求真理的主要途徑,但不求證只是懷疑,永遠無法得到真理,只是一再追求似是而非的真理。觀察,求證,猜測,問,鍛鍊久了,自然能對於環境更加敏銳。當你練到能猜中50%的來電時,請加油,我的位置在知道什麼時候會有誰打來。



敏銳度夠高,到了sensitive的地步,就是聞的到味道,只是不一定知道那是什麼味道,聞的到煙味,卻不知道是煙火、爆竹、燒焦還是火災。那麼判斷如何到準確的地步?這需要邏輯與歸納的能力,需要經驗。一通電話響起,這時間誰在上班沒空、誰在上課不可能、今天星期幾誰最常打來、是不是信用卡銀行或電話訪問。直覺的第一反應會猜「父母、朋友、不認識」,但經過長久的邏輯歸納與整合,那些猜會演變成「一定是我媽。」、「大概是xxx,他最無聊老是這個時候打。」

經驗與統合能提升猜的準確度。當她的眼神有點閃爍,說話不敢正視我們,猜:「他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?」「他發現了什麼秘密?」「他是不是有話要對我說?」「他是不是喜歡我?」「他是不是覺得我很可怕?」「他是不是害羞?」經過求證,你會知道那閃爍的眼神背後會是哪一個情形,接著你的猜測就能縮小範圍。邏輯與歸納能力怎麼進步?邏輯的話,多做樹狀結構的分析,去條列各種可能的情形。比方邀約而她回答:「我星期天有事。」的時候,有幾種狀況?第一,真的有事(既然有事,又可以分為有正事,有閒事等),第二,沒事卻說有事(沒事也可以再細分,是不想出門所以說有事,是不能出門所以說有事,是不願出門所以說有事,是自然反應有人約就說有事,是想和別人出去但對方還沒約所以說有事,是因為不想去那裡所以說有事等等),第三,明示或暗示,星期天不行,是不是別天就行?還是只要我們約就會說有事,意思指叫我們放棄?把所有狀況條列後,接著再列出每種狀況的對應方式。你總會知道答案的,經過一次又一次邏輯演繹,分析能力就會提高。再來是歸納,歸納需要經驗,經驗靠的是答案,靠的事實戰實證,甲對我們說:「我現在不想談戀愛。」但他一個月後有了新伴侶。乙對我們說:「前一段感情傷得太深,我現在不想談戀愛。」也是一個月後有了新伴侶。你應該不需要第三次經驗,才能歸納出對方說:「我現在不想談戀愛。」是不那麼喜歡我們到可以交往看看的一個藉口吧?和甲第一次電話講到一半,他說:「我有事要忙。」第二次說:「我朋友要過來。」第三次說:「我要洗衣服。」最後變成有來電顯示就不接。打給乙聊天的時候,她說:「我有事要忙。」你有什麼想法?第二次打給乙,聊不久又說:「我有作業要寫。」你有沒有覺悟?如果沒有,表示你沒有得到明確的驗證,所以你必須找到甲,逼問(反正你也改變目標了了,搞爆沒差):「你說有事要忙是真的要忙嗎?說洗衣服真的有去洗嗎?還是只是不想跟我講話的藉口?」問乙可不可以,可以,但你必須夠清楚,在沒有撕破臉的情形下,有些人會留一點面子給你,答案會很客氣很敷衍。如果你實戰經驗不夠,那麼就去利用旁證,比方甲跟我們說話有一搭沒一搭,我們沒有遇過這樣的情形,只好問女友人a這是什麼情形,再問女友人b,再問c,問出相似度最高的答案,可能是:「她可能對你沒興趣」、「他心情不好」,這也是一種歸納的方法,不過問本人是最好的,你可以條列所有狀況再一個個問,搞爆了在問也可以,成長是重要的,搞爆了第一要做的不是喊救救我幫幫我,是去問我哪裡做的不好,哪裡做錯,哪裡要改進,自己問不出來找人問,也問不出來就自己檢討,把做過的所有事列出來,找友人來旁證,哪一件事作對,哪些事錯。



聞到燒焦味,知道要逃,要救火,聞不到燒焦味,一樣會逃,會救火,只是時間的早晚而已,所以早知道晚知道沒有差別,只怕不知道。其實早知道早痛苦,比方第一眼就知道她不會喜歡上我,那追不追?很愛還是得追呀,明知不喜歡為什麼要追?那是賭博,那是執著,賭那萬分之一的機會,愛上了所以執著。第一眼就知道他喜歡我,那就不用追了嗎?心態懶散鬆懈反而被嫌棄。但敏感度和判斷力還是要有的,早知道就能早解決,只有小火苗,當然比火燒屁股好收拾,夠敏感才能發覺事件,才能得到情報,判斷正確才能標出方向。強,是謀定而後動,弱,是先戰而後求勝(蔡小東你很快就要每天孫子兵法了)。聞到味道可以減少思考的時間,可以做快速反應,可以在無聊時當作消遣。所以說愛情這條路,走過一次,就會得到一些教訓,經驗帶領的成長是這樣,而不是吹噓幾人斬,在追求的過程中你得到什麼學到什麼歸納出什麼,你就能做出修正,慢慢的,愛情的輪廓就在腦海裡,愛情的味道就在眼神交會的一瞬間。



橫飛 今夕是何夕…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enfe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